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 6.利用用户个人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未提供非定向推送信息的选项; …… 8.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 第二条 第3款 向用户提供易于操作的选择机制,说明用户如何以及何时可以行使选择权,并说明行使选择权后如何以及何时可以修改或撤回该选择,使得用户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为互联网定向广告目的而收集和使用其身份关联信息以及向非关联方转移其身份关联信息;
既然有相关规定作为支撑,那该如何操作才能关闭定向广告推荐呢? (以下就小编个人较为常用的软件作为示范,进行操作展示,其他app操作方法基本类似)
微信 首先,进入设置页面
注意!!!
请注意,关闭上述服务仅仅意味着广告系统不会再利用该类信息为您展示广告,但不代表您将减少看到的广告或不再看到广告。在关闭该项服务期间,您仍可能收到普遍投放的广告。 除此之外,上述关闭行为只能持续6个月,也就是说,6个月后,需要重复上述操作。
淘宝 同样,淘宝的个性化广告设置关闭行为只能持续6个月,也就是说,6个月后,需要重复上述操作。 律师有话说 当数据逐渐渗透到现在各行各业的不同功能领域,都将可能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关联关系挖掘和生产实践运用,即可预示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的走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民法典》也明确了其法律地位和数据在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流转过程中的管理规范。但是,当前许多APP运营者仍通过变相的许可方式采集用户的相关个性信息以精准推送,可谓是用户对产品体验的一种妥协。相信随着APP市场的发展和法律规制的不断完善,相关的个性化推送监管将会逐步严格,用户也将享有更多的“隐私”空间。 , 为什么淘宝总是向我推送个人近期搜索的产品? 为什么朋友圈的广告总是正中我的喜好? 手机到底有没有偷听我的语音? 大数据怎会如此懂我的心?
上述疑问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何我们的手机app总是可以猜到最近我想吃火锅,我想买连衣裙,我想买个洗脚盆,而且居然有商家针对我的星座/出生年月/属相等出台优惠活动!虽然,这些懂我们内心的广告给我们推荐了优质的产品,但我们的隐私是不是也在慢慢的被商家所利用了呢? 如今,重要数据和关键信息已经成为当下新的竞争因素,数据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营者掌握着数据收集、记录、使用、共享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消费者的浏览记录、信息分享、购买订单等数据,分析用户的年龄、喜好、性格等,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进而实现个性化推荐和广告精准投放。
一、那么,各大平台的隐私政策,究竟会收集哪些数据呢? (以某信的隐私政策为例) 1、用户注册账号时填写的信息 昵称、手机号码、头像等。
2、用户使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 分享的照片、文字、参加问卷调查过程中填写的姓名、电话、家庭地址等敏感信息、使用搜一搜、摇一摇等附加功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等。
3、用户使用服务过程中平台自动获取的信息 登陆的设备(手机型号、电脑操作系统、电池、信号强度)、IP地址、位置信息、声纹特征值信息、通讯录信息等。
(截图来自某信平台的隐私政策)
从前述内容来看,已经找到了为何软件产品总是如此“知心”的原因。 三、我们是否可以拒绝相关软件对个人进行信息收集并通过行为分析进行精准推送呢? 其实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协会规定都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第二十九条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 |